" /> " /> " />

*散文化小说实验品

  • [2071.10.7]

今天是周三,嗯,又是个“好”日子。阳光是很明快,因为今天“地环”不在我们头顶上。

“噢!‘地环’是2070年5月1日建成收工的,全名为人类轨道空间共同体,简称EOUS。它环绕地球一圈,绕其旋转以模拟重力。它的前身是……”

“停!”我在脑海里大喝,耳机也停止了吵闹。“流明,请你别这么神经兮兮的好吧?”

“好的,但我不得不提醒你的是,离期末测验仅有三十天了。”

我深吸一口气,压制住心中情绪的波澜。

流明给我放了首歌,舒伯特的古典音乐。

春游,或者说“放风”的二十分钟多么短暂。真怀念父辈们的高中生活,他们有“七选三”,而我们,呵呵,有七选六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信息技术有兴趣,特别在这个AI会给自己写代码的时代。理科有AI帮你一起学,替你用电脑而不是肉的脑子计算,但也仅限于计算了;而历史,却偏爱二十一世纪短短的七十年,而上古的史传、政事只求大略记忆即可。这历史,怎么这么难背啊!

我把耳机上的芯核取下,装进电脑。

流明提示我又要刷新量子阱了,融合量子芯片就这点不好。对于流明来说,每一片芯核都是她“个性”的一小部分,可以看作她意识的一个分身。

她还不忘给我巩固知识点:“抽查!地球政府的意识形态与成立时期?”我打了个哈欠,“成立是2063年10月1日,意识形态——社会主义,名称……名称……”“地球联合中央人民政府!这都忘了?这可是必考点!”她无奈地叹气。好吧,好吧。“谢了,”我只好双击打开课本背了起来。明天就要上学了,今天是“球庆”的最后一天,庆祝地球政府的成立。对了,明天(10月8日)是流明的十六岁生日呢,我羡慕她拥有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知识,她羡慕我能亲身游览这个世界。可是,说实在的,她仅仅比我“大”了一岁,我们之间并没有所谓的代差。

美国内战,2026到2071;第一次沙漠战争,2027到2045,意义……是自主人工智能(不能写“AI”,要扣分!)武器实战首次应用;可控核聚变,2055。

这时我抬头望向一层玻璃外蓝天中的太阳,想起了《物理》课本封面上核聚变堆中的火球。此刻,也许EOUS上的某位中国航天员也正透过舷窗,凝望着这颗五十亿岁的壮年恒星——太阳。

这样一背就背到了傍晚。

刷新好量子阱的芯核闪烁着暖黄色的指示灯。

在这种微型量子融合芯片中,量子阱仅负责AI的感情模块及量子计算任务,与其嵌合的电子式晶体管电路才负责系统的运行。那种高级的辅助量子芯片则是以量子系统为主要结构,可以无需定期刷新量子阱。

流明苏醒过来,我有些迫不及待地问:“你都做了些什么‘梦’啊?说给我听听呗。”她不紧不慢地讲着:“刚才我被‘调’到火星基地那边了,跟那里的航天员聊聊天。”对于我们人类来说,在一个下午内往返火地仍不可能,流明的“意识”也需要十四分钟。所谓“梦”,其实是国家对量子算力的合理利用:远程分配闲置AI意识体。

太阳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有力地压下去,被地平线上黑线的上沿蚕食。

那是“地脉”,亚欧工程的第四项伟大成就,于2070年完工。

当太阳被那黑色的细齿研碎,吞入地平线之下时,“地脉”上淡红橙色的光晕才清晰起来。

我曾在地质课上通过屏幕看到翻腾着的炽热的熔岩。它们从地幔中涌出,又凝结为黑色的岩块。

“正如两百年前一样,人类进一步掌握了改造自然的伟力。”

我富有感慨地吟诵历史课本上的词句。

“这一次,我们会做得更好。”流明说。

“地脉”是大陆版块加固工程的一部分,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工程。为了减缓熔岩环流、抑制版块运动,地脉工程沿线开凿了10567口人工地幔井及配套地热发电设施。巨大的电极探入地壳,地热由它转化为地磁场的一部分,成为地球的无形护盾,抵御高能粒子束的冲击。“地脉”就是地幔井的固定设施,它将其连点成线,连线成网。

“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是:落日工程与地脉工程的关系。”

“这两者没有什么联系——落日工程开展于吐鲁番盆地,旨在探索地幔结构与组成。”

“时间?”流明提问。

2051年。

我没有亲身经历那个风云变幻、生机竞发的时代。

那时,第一口地幔井的红光映红了工人们的眼眸;那时,光量子在陌生的、不稳定的阱内彷徨;那时,传统自主人工智能仍是冷冰冰的机器,带来发展与变革,战火与死亡;那时,电流在超导磁体内转出强大的场;那时,上亿度炽热粒子流在堆中迸发能量。

我想起了一句话,一句标语,一句誓言:

“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”

那是我参观落日工程纪念馆时,在地航船壁上看到的一句话。

下面还有一句:

“要创造人类的幸福,全靠我们自己”

初稿 25.3.17

电子化 25.9.5

发布 25.9.20

By 荧萤石LeviFluorite

与原稿略有出入

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